魅力城市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庆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吉林省 辽宁省 河南省 山东省 安徽省 江苏省 浙江省 福建省 江西省 陕西省 黑龙江 更多>>
中国新城镇建设 » 城镇建设 > 教育建设 > 正文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官方微信 投稿热线:010-57723285

探索机制创新,打造办学特色

核心提示:​  上海田家炳中学创办于1997年,由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捐资500万元,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兴建,是一所部分学生寄宿,具有面向上海

  上海田家炳中学创办于1997年,由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捐资500万元,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兴建,是一所部分学生寄宿,具有面向上海市招生和接收外籍学生资质的民办全日制完全中学。1998年5月经上海市教委批准为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2000年被闸北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区属重点中学,2006年3月转为民办体制学校。2014年,学校与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联盟和南卡罗来纳州鲍勃·琼斯大学附中合作,引入美国AP课程和全职外籍教师,开办国际课程班。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将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依托香港田家炳基金会,集聚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数理学会以及上海名牌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教育资源,强化课程建设,拓宽办学视野,打造特色品牌。学校将继续立足本区、面向全市、国际合作,把学校办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学校。

  十八年来,田家炳中学从创办之初的8个教学班,30多名教师,发展到现有30个教学班,在读学生1171人,教职工119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37人。从最初的公办学校、国有转制学校到民办学校,十余年间学校经历了三次办学体制的转变,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学校高考本科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0%,中考成绩在区域始终名列前茅,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翻开田家炳中学的扉页,映入眼帘的是累累硕果:学校先后获得了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市科技教育特色校、市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市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市安全文明校园、区素质教育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学生获全国奖项800余人次,市、区奖项近1500人次。这些成绩的取得使田家炳中学成为许多家长、学生优先选择的学校。

  回顾十六年的办学,学校经历了办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沿革:

  建校伊始,学校坚持以成功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办学思路,为促进学校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随着教育教学的实践与发展,我们在探索中寻找成功教育与田家炳中学的校情契合点:成功不是育人的最终目的,育人更重要的是走向成功的过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提出把“尊重差异、促进发展、自主学习、体验成功”作为学校第二轮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以“理解差异,研究差异”为出发点,统一认识,全员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分析差异,尊重差异”为立足点,首次将学生间的差异提高到“尊重”这一层面,以活动为载体,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促进学生多元成长。

  2012年底,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上海市首批特色创建学校,学校把特色创建作为促进学校整体提升的重要抓手,从学校实际出发,学校提出了“尊重成长中的差异,促进差异中的成长”的特色创建理念。学校的差异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经过自己的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多次分析了校情、办学优势、发展瓶颈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其内涵是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和自觉德育行为过程中不断走向深入的。民办特色学校的创建为学校明确提出差异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尊重成长中的差异,追求差异中的成长,就是实现教育对象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实施差异教育就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接受、包容、悦纳学生的不同特质,采取不同方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教育的滋养,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在课程建设、学生发展、队伍打造等方面始终坚持以尊重差异、促进成长为核心,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研究学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性,在理念引领实践的过程中,以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认同凝聚师生,引领学校师生共同发展。

  在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办学基础,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质量保障系统;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精细的管理和团队凝聚力的切实增强,为学校办学效益的不断提升和办学特色的逐步形成提供了重要保证。田家炳中学作为区域一所规模较大的民办学校,通过全校的勇于改革,锐意进取,探索了一条适合区域实际,激发办学活力,追求鲜明特色的民办学校发展路径。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民办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学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在总结发扬学校已有的办学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学校的发展,推进学校的课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课程篇: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课程是学生发展的主要载体,它包括了课程纲要、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其他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教育环境等构成的生态系统。此外,课程还指学校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依据和保证,课程建设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民办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而要给学生有更多地选择,首先必须有更多样的课程,为此,学校把适合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建设放在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位置。

  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是,依托香港田家炳基金会,集聚香港和内地相关高校的资源,同时借助学校国际课程班的外籍教师资源,以及学校科技教育的优势,大力开发拓展类特色课程,让学生在人文素养、国际视野、思维品质、科技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拓展型课程包括以下模块:

  1、基础型课程的相关拓展延伸: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安排拓展加深的系列讲座。以强化学科基础,注重拓展提优为指导,语文、数学学科实施4+2模式,即4节基础课,2节拓展提优课;英语采取4+2+1模式,即4节基础课,2节口语听说训练课,另加一节外教口语强化课。与此同时,在初一和初二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自然科学拓展课程,增强学生科学素养。

  2、国际理解课程:借助本校国际课程班的优秀课程以及外籍教师资源,引入境外教材进行听说强化训练,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训练,利用“盒子鱼”等教学软件作为辅助手段,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根据教学需要,开设“英语口语会话”“英语演讲”等课程。

  3、创意思维课程:借助香港有关高校资源,利用我校已有的科技教育特色项目以及科技馆和实验室设备,开设创意思维类课程,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4、科学融合课程:作为上海STAM中心首批合作学校,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初中学段和高一课程实验班,重点开设了STEM课程,注重数学、信息、科学、工程等学科的融合,指导学生收集数据、锻炼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数学学科开发“数学思维提升”课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5、人文素养提升系列讲座: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经典阅读”、“文化起源”等系列讲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学科开设“提高阅读能力”和“中学生写作训练”课程。

  6、兴趣类课程:结合学校科技类特色项目——头脑奥林匹克、机器人、天文观测等,调整和增开了桥牌、女足、科技类等兴趣课程,以及与国际接轨高尔夫、网球、拉丁(摩登)舞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特长的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开展以锻炼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为宗旨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7、“共创成长路”课程:该课程由香港田家炳基金会、香港理工大学和我校共同开发,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借鉴“共创成长路”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评价原则,积极探索德育活动和德育教育课程化,使学校德育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打造德育课程品牌。

  8、游学体验课程:初一年级寒假安排部分优秀学生赴香港、广东开展“寻访田家炳先生成长的足迹”及香港田家炳中学考察活动,给学生以相关的学习体验。

  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建设,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思、梳理,逐步完善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对我们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策略的优化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为学生的学习和特长发展提供更多选择,让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得到自身发展的课程支持。学校现有校本课程50余门,并逐步形成了智能机器人、创新设计、模型制作、天文探索、摄影摄像和环境保护等课程系列,这些课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尝试,引导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和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能力。科技类拓展课程已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亮点,学生在这类课程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锻炼,其中机器人项目在全市产生了广泛地影响。学校先后有多名学生被评为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和“科技希望之星”,有60余人次获全国、市级等第奖,“摄像技艺”校本教材在学校连续使用多年,产生了积极效应,我校学生的摄像作品多次获得市一等奖。

  二是进一步提高分层分类教学的质量,为走班学习创造条件。为了适应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学校于2015年2月在高一年级数学学科全面实施走班,把全年级学生按照四个层次编入四个数学教学班,学生根据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分别进入不同的数学教学班学习,由于课程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学数学主动性更强,兴趣更浓厚,产生了令人鼓舞的效应。通过这一走班尝试实验,为学校在其他学科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积累了经验。

  三是通过课程建设,更精准地定位学校初、高中的教学,即在基础课程校本化方面作了积极尝试,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初、高中生源差异较大的实际,对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进行相应的改编、调整、扩充、整合,使课程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针对初中生源较好的状况,须摆脱仅满足于现有教材内容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资优学生发展的有效路径,拿出更多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超前学习、锻炼学习能力的课程。学校在初一年级在英语学科试行5+2的上课模式,5节课上教材基本内容,两节课走班进行active reading拓展课程的走班学习,引入境外教材进行听说强化训练,取得了初步效果;在初二物理学科组织一个提优班,进行提优拓展系列讲座及竞赛辅导,整体提升物理教学水平;初中数学做好优秀资源的整合固化,现在已经形成了我校初中各年级的校本讲义集;而高中,则须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的现状,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建设,给学生以更多地选择,使教学更切合学生的认知起点,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供保障。基于以上考虑,学校将从2015学年起,在初、高中起始年级各组建一个“田家炳课程实验班”,为学校课程建设及其成效评估进行先行尝试。

  四是通过德育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一步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化学校德育运行体系和工作机制,把“共创课程”的理念和思路拓展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层面,在班会、主题教育、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拓宽学生参与、活动、体验、选择、发展的德育工作路径,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和体验中学会正确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行统一、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的目标。

  课堂篇:使学生学习更有意义

  教师的课程执行力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成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要素包括: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这是课程实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教学观和学生观的综合体现。我们的认识是,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有思考、有发现、从而达到有提高的目标。而要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我们从清晰地授课、多样化的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等五个方面引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举措是:

  1、切实加强学生研究

  我们引导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一是强调一个理念,即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要在把握学生认知起点的基础上来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教材、情感、个性、态度等),

  认知起点把握不准,就会产生学生难以理解或者是重复学生的已知等现象;二是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勇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学校将课代表制度改为学科学习研究小组,引导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利用自修课,开展学科小组的活动,使学生之间实现学习方法的交流学习和成果的分享互动。

  2、努力改善教学行为

  我们坚决杜绝过多地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过多的机械操练,思维训练缺失;过分地追求形式,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一是切实加强教材二次开发的力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或调整,科学确定教学内容。一年来,我们通过网上晒教案的方式来营造教材研究氛围;二是科学设计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从粗放走向精细,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循环往复,逐层提高,其中有预设、更有生成,有讲授、更有思考,有尝试、更有归纳,在学校的公开教学研讨中,把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成效与教师的教学设计相对照来评价;三是把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把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引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辨的问题,这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研讨的重要内容,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已成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3、凝神聚力关注课堂

  要使教师实现更有效的教学,关键在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要从过多地关注教学结果转变到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我们的主要做法:从学校层面来说,“聚焦课堂”就是落实行政人员专题听课周的制度。听课周组织全体行政人员针对某年级或教研组进行地毯式听课,周五行政会专题讨论反馈听课情况。行政人员专题听课周的落实,不仅使全体行政人员真正走进课堂,了解年级组的教师、学生的真实情况,更主要的是发现教师课堂的闪光点或是存在的问题,及时推广经验总结教训。从教研组层面来说,“聚焦课堂”就是落实专题化的听课评课。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高级教师展示课,见习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研究课等不同层面的教师公开教学活动。围绕相关教研主题,引导各教研组集中精力研究突破,积累经验和方法并进行推广,稳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近年来,学校围绕的教研专题:一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二是如何进行合适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作业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各教研组围绕学校的教研主题及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展开积极的专题研讨,通过研讨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转变内化。使教师关注的焦点从公开教学的手段、形式转变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促进和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此外,从备课组层面来说,“聚焦课堂”则在具体的单元教学、课堂目标、问题设计、分层作业等方面进行细致梳理和深入探究,并对教学实践的结果进行反馈评估。

  师资篇:用先进的理念建设队伍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办学效益持续提高的根本保证,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努力创新机制,营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氛围。

  (一) 牢固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念

  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就是为每位学生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教育,满足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坚持引导教师从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深刻认识全面发展也是青少年在身心健康、人格完善、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引导教师深入研究不同个性、特长爱好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的差异及其成因,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尊重和关怀,为每个学生提供尝试、探究、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我们通过专家讲座、教学论坛、班主任工作坊等形式,从不同侧面帮助教师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念。

  首先,是牢固确立从“选苗”转向“育苗”的教育观念。即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全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是从强调单一知识接受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教学突出重要的位置,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再次,要从侧重教师主导转向关注学生自主。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过程,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际氛围、愉悦舒适的学习环境,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探究中,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主动获取,锻炼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最后,要从单纯分数导向转向综合素质导向。“学业测试分数不等于教学质量,升学率不等于教育质量。”课改的突破正在从改变评价方式着手,其重要标志就是“绿色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这也要求我们转变评价观念,要从多维度、全方位来考察评估学生的素质发展,真正使我们的评价做得科学合理,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教师不能单纯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衡量学生的依据,而应是满腔热情地引导学生坚定地追求自我发展、全面发展。

  (二)打造追求共同价值的教师队伍

  1、把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观念上,引导教师从每位学生都应得到充分发展来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全面关心学生;从实践上,学校参加了北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中心的德育专业化项目研究,组织教师开展相关培训和实践,提高教师德育工作水平。同时,针对民办学校必须适应家长择校需求的特点,引导教师不断增强品牌意识,在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教育特色方面刻苦努力,把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

  2、注重经验分享的团队协作。一是以教案的编写整合教研组、备课组力量,在大量的经验提炼总结基础上,形成团队共享的教学蓝本;二是通过构建“青年教师沙龙”、“班主任工作坊”等载体,为教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提供平台;三是以案例分析为抓手,组织和引导教师在备课活动中,针对问题开展临床研修。

  3、包容差异的和谐师生关系。学校的这一优势在高中学段得到充分体现,学校高中生源处于全区高中生源的后百分之十,面对这样的生源,学校教师没有抱怨,而是面对现实,深入研究学生,努力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此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耐心的个别辅导,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由于师生关系和谐,学校近年来高考本科率都保持在90%,和谐的师生关系结出了丰硕成果。

  (三)强化教师发展为本的学校管理

  1、用赏识激励教师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学校教师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原有的工作环境和经历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让每一位教师都融入上海的教育文化,这是学校管理中始终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强化常规管理的同时,学校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用宽容的心胸营造和谐,以取长容短为原则,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此外,学校花大力气落实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对见习期教师和新引进的教师按照市、区统一要求实施规范的培训,为每位教师安排指导教师,投入资金,按照市、区标准给指导教师发放津贴,并建立定期检查、汇报和考核制度。

  2、尝试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学校在“年金制”教师的考评方面进行了用人机制优化的尝试,对于教学质量高,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不能胜任的教师,则按约解除合同,为逐步优化民办学校用人机制作了探索。

  3、切实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根据绿色指标评价体系的理念,学习区域测评的经验,学校每学年在初、高中各挑选一个年级进行测评,对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教师授课、问题设计、作业时间、家教补课、睡眠时间等相关要素进行问卷调研,通过数据分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选择提供重要依据。逐步转变以往质量分析只是分数排队和学生分档的简单做法,为引导教师在实践中转变教学行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创新篇:让民办体制彰显活力

  民办学校由于它在机制体制方面与公办学校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具体办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虽然民办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遭遇诸多困难,但只要充分发挥其在适应社会择校需求,用人机制灵活,课程建设多样等方面的优势,就有可能在办学定位和功能发挥方面充分体现民办学校的特色。为此我们认为,要使民办体制彰显活力,必须对内创新机制,对外整合资源,才能切实发挥民办学校的优势,不断提升办学效益。

  (一) 深入探索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

  建立科学灵活的用人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是民办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扭转部分教师凭借公办身份吃大锅饭的现状,才能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才能具备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力。但由于历史原因,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还须有一个逐步改革的过程,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多方筹措资金,为“年金制”教师设立校内职业年金,逐步建立符合“年金制”教师特点的薪酬制度。凸显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特点。

  二是规范和细化教师的绩效考核,对“年金制”教师先行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在全校教师绩效考核中逐步实行优胜劣汰的制度。淡化公办编制教师和“年金制”教师的身份区别,逐步减少公办编制教师人数,增加“年金制”教师招聘数量。在“年金制”教师薪酬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在全体教师中实行适合民办学校特点的薪酬制度。

  三是健全1-5年“年金制”职初教师的培养机制,在校内选聘部分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按照职业体验和认识、教学技能与实践、学生沟通与交流、教学研究的早期介入等4大板块进行规范带教,让“年金制”职初教师得到全面的专业成长。此外,聘请专家对本校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开展青年骨干教师登高计划,培养一批在市、区具有一定教学知名度的优秀教师。

  四是完善教师研修制度,提出具体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并纳入教师的日常考核。一是开展规范化的校本研修,明确教研的程序和重点环节,逐步实现校本教研的主题化、系列化;二是教师每学期要撰写教学一得,教学案例或教学故事,引导教师开展自我研修,不断增强反思意识;三是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研修主题组织开展“临床式”研修,以教案编写和教学设计作为研修的主要内容,突显问题导向,注重问题解决和经验提炼。

  在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之外,学校下一步还设想,根据相关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管办评的机制探索。完善学校质量保障系统,建立学校办学质量第三方评估的机制,使学校的办学更加科学、规范和优质。

  (二)积极促进办学渠道的延伸拓展

  学校在对外交流合作上有着较好的基础,这也是打造学校特色的有利条件。学校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民办的机制,切实提高学校办学的开放度。

  一是加强与香港两所田家炳中学的联系,建立双方办学互访和交流机制;全国内地共有166所田家炳中学,而上海只有一所,因而学校在依托香港田家炳基金会,集聚香港和内地高校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当充分发挥学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位于上海的优势,与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加强合作,和兄弟省市共同实施课改项目。通过承担相关的培训任务,积极筹备建立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上海培训基地,进一步发挥学校的辐射功能。

  二是充分利用民办学校开办国际课程班的契机,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要求,切实提高学校国际课程班的办学质量。加强与国(境)外相关高校的联系以及和国(境)外高中合作办学的积极探索,引入美国AP课程,学习和借鉴国外课程建设的理念和经验,促进学校国际课程班建设和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进一步扩大与美国相关高中合作办学的路径,引进相应的课程资源;同时,聘请10位全职外籍教师,做到国际课程班除中文基础课以外,全由外籍教师执教。此外,充分利用国际课程班的教育资源,开发学校英语教学的相关课程,打造学校英语教学的特色品牌。

  三是加强与区域兄弟学校办学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和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等特点,尝试建立公、民办合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学区化办学承担相应的项目,建立成果共享的机制,不断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是充分利用学校比较丰富的家长资源,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以“家长大讲堂”为载体,形成拓宽学校课程建设路径的相关机制,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

  总之,尽管民办学校在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提高办学质量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有信心为实现理想的目标努力奋斗,为民办学校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承担起历史的使命,贡献我们的力量。

分享到:

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